關鍵詞 |
地徑3公分烏桕樹,烏桕樹苗,5公分烏桕樹,2公分烏桕樹 |
面向地區 |
全國 |
烏桕樹(別名:木子樹),大戟科烏桕屬雙子葉植物。它為工業用木本油料樹種之一。
烏桕為速生經濟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徑生長可達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徑生長漸趨緩慢而冠輻迅速增大。實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開始結實,20~50年為盛果期,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烏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龍門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崍山東南段,西南止于錦屏山、白靈山東坡。
物種起源
我國有關烏桕栽培利用的記載,早見于1400多年前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四川種主產地縣志,在18世紀末始有敘述。19世紀中頁,省內栽培已較普遍。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由渝、萬等地國外。但因交通閉塞,產品銷售困難,到1949年,全省僅有桕樹2000萬株,年產桕籽約1萬t。1950年后經恢復和發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產桕籽2.2萬t,創歷史高水平。此后產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復到年產2.1萬t水平。
主要類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類型主要見于井研、仁壽等縣的丘陵梯田區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謗田區。烏桕常呈單行種植在梯田地坎上。這類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輪作,或因田坎較高,不會長期集水而影響烏桕生長;同時,烏桕株距較大,由于砍枝采果,樹冠較小,不致影響水稻生長,桕糧間矛盾不。
2)旱耕坡地桕糧間作型
本類型常見于巫山、酉陽、武隆、屏山等主產縣,是四川烏桕林的主要類型。烏桕樹呈“滿天星”狀隨機種植于耕地的邊坎、地角和地中,其種植株數隨耕地的坡度、土層厚度而異。
3)河谷坡岸堆積隙地烏桕純林
本類型主要見于屏山縣境的金沙江岸。
四川省的烏桕林,其分布區域、經營方式油桐相似。但較油桐更喜溫暖和光照,忌秋雨,適生與栽培區較窄而集中,以長江、烏江及金沙江河谷地帶為主。在這一主要栽培區內,人煙稠密,墾殖指數較高,采取桕糧間作,糧桕矛盾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經營方式。今后若結合改土,合理調整種植部位,仍將是主要經營方式之一。
全株具白色乳汁。樹皮有明顯的縱裂痕。單葉互生,稜形全緣,前端尾狀漸尖,形極像魟魚,基部銳形,葉柄長約2至5公分,柄上有一對腺體,膜質而淡綠色,平滑無毛,冬季變紅;單性花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小黃綠色,蒴果橢圓狀球形,子房3室,成熟時成黑褐色,種子球形外面包有一層富含蠟質的假種皮。烏桕(《唐本草》),又名:鴉臼(《綱目》),木子樹(《植物名實圖考》),瓊樹、蠟子樹、虹模、血血木、桕子樹,虹樹。
落葉喬木,高達15米,具乳液,樹皮灰色而有淺縱裂。單葉互生,紙質;菱形至闊菱狀卵形,長3~8厘米,寬3~7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鈍形,全緣,兩面均綠色,無毛,秋天變成紅色;葉柄長2.5~7厘米,有腺體2個。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小,綠黃色,無花瓣及花盤;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內,苞片菱狀卵形,寬約1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兩側各有腎形腺體1個。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頭3裂。蒴果橢圓狀球形,直徑1~1.5厘米,成熱時褐色,室背開裂為3瓣,每瓣有種子1粒。種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蠟。花期6~7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葉(烏桕葉)、種子(烏桕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田間管理
幼苗期每年松土除草3-4次;追肥2-3次,5月上旬施硫酸銨或尿素或人畜尿,6-7月增施鉀肥,冬季施廄肥或堆肥。整枝修剪,形成傘形樹冠,冬季短截為主,結果樹在采果后,剪除下垂枝、重疊枝、病蟲枝。修剪原則:強樹弱剪,弱樹強剪,內膛強剪,外圍弱剪。利用潛伏芽,可進行老樹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