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翅濱藜(學名: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 )是藜科,濱藜屬多年生半常綠灌木,又稱灰毛濱藜,為鹽堿地優良飼草 。四翅濱藜廣布世界各大洲的溫帶、亞熱帶、干旱半干旱地區,原產美國中西部高原。為半干旱地區的典型植物,廣泛用于牧場改良、防風固沙、鹽堿地改造,是一種耐干旱、干冷、高寒,可以防風固沙、改造鹽堿、改良牧場的飼料灌木。
作為一種極有價值的優良 飼料灌木,對牲畜的適口性較好。其枝葉含12%以上的粗蛋白(其中葉含粗蛋白為21.64%,枝含粗蛋白8.32%)。它的蛋白質含量高,是飼養牛、羊的好飼料。其可飼性、產肉率與其他幾種常見的飼料相當。同時四翅濱藜的生物量較大,達23噸/公頃,尤其在冬春雪后不易被雪掩埋,從而可以提高牧區的抗"白災"能力。立四翅濱藜的灌木飼料林,對于氣候 干旱、草場產草量低、牛羊飼草嚴重不足的地區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目前的飼料供應缺口很大。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飼料需求量約為2億噸,但生產總量只有7400萬噸左右。
四翅濱藜現主要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發芽率很低)、扦插繁殖(成活率低)、組培繁殖(成本過高)。目前,李長瀟研究員發明的植物非試管快繁技術已經成功應用于四翅濱藜,降低育苗成本,獲得種苗。該技術一年四季均可育苗,而且該技術適應性極廣,操作簡單,取四翅濱藜小枝材料,直接接種在大田沙床繁殖,大規模生產成本低,繁殖系數高,按幾何數量增長,快速供應市場。目翅濱藜產業剛處于起步階段,有條件的投資者通過運用植物非試管快繁技術大規模繁殖四翅濱藜種苗,可以在短期投資內得到幾何數量增長的苗木,以搶占市場的制高點,從而使您的投資得到更高的回報,為您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一種提高四翅濱藜種子發芽率的方法
具體的操作為:利用處理劑對四翅濱藜種子進行浸種處理,浸種處理結束后置于蛭石基質上進行發芽處理,所述的處理劑為次氯酸鈉溶液和/或赤霉素溶液。上述提供的提高四翅濱藜種子發芽率的方案,其可有效提高濱藜種子的發芽率,四翅濱藜大批量的繁殖。
四翅濱藜種子的育苗方法
1、播種育苗
(1)土壤處理大田育苗在土壤深翻前,采用多菌靈、五路硝基苯或硫酸亞鐵制成毒土3撒施或進行混拌滅菌,用辛硫磷或甲拌磷等藥劑毒土滅蟲。
(2)播種。播種前進行12~48h清水浸種,待20%~30%種子裂口吐白時進行播種,亦可采用ABT6號生根粉10~50mg/kg濃度浸種12~24h后播種。播種深度一般以1~2cm為宜,太淺時種子容易因地表干結而造成芽干;播種過深種芽破土困難,影響出苗。大棚育苗不需遮陰或覆膜,但在露地育苗,播種前期采取遮陰或覆膜,以利于提高低溫、保濕,防止日灼。但應注意,待種子大量出苗后要及時車去覆蓋物。青海東部地區,大棚育苗可在3月中、下旬進行播種,露天育苗可在4月上、中旬播種。播種后一般8d左右開始出苗,20d左右出苗結束。
嫩枝扦插育苗
(1)土壤處理于苗期管理土壤處理方法與播種育苗相同。扦插前應灌足底水,扦插后10d左右應予遮蔭,每日灑水1~2次,將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5%以上。有條件時好采用全光噴霧扦插育苗設備進行。
(2)插穗采制、處理與扦插。6~8月份選擇生長健壯的優良類型單株,采集中上部當年生嫩枝,剪取8~15cm,上部留3~6片葉,修去下端其余枝葉作插穗。插穗剪好后,用清水浸泡1h左右;或采用50~100mg/kg濃度的ABT1號、6號生根粉液浸泡插穗下部2h后及時扦插。扦插基質的選擇應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本低、效益好”的原則,選用耕作土、腐殖質、細沙做扦插基質;有條件時可采用鋸沫與耕作土或河沙、蛭石與耕作土等做基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