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椎為常綠喬木,干形通直,高達25~30m,胸徑可達1m。木材為半環孔材,心材大,邊材淡紅色,木材硬重、耐腐,刨削光滑,紋理略斜,結構粗,弦徑干縮比中等,干燥后開裂小,握釘力強,極耐腐,切削容易,膠粘與油漆性能好,是家具、造船、車輛、建筑和農具、工具等良材。枝丫、邊皮、碎材、刨花等是人造纖維、紙漿、纖維板,刨花板等的好材料。樹皮和殼斗含鞣質10%~15%左右,為栲膠原料。果實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米。胸徑80厘 米;外皮棕褐色或暗褐色,塊狀剝落,內皮淡紅色。幼枝被暗黃色短絨毛和黃色鱗秕,2年生枝無毛。葉互生,兩列,薄革質,寬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5-3厘米,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有細鈍齒,背面密被紅褐色鱗秕 。
培苗
采集完紅椎樹果實后就需要進行育苗工作,一般在采集完種子后第2年的4—6月開始統一育苗。育苗對土壤的要求較高,需要選擇紅椎樹下的新土,以提高紅椎幼苗的生長速度和存活率。同時還需嚴格把握疏密程度,每667 m2按照3萬株的標準采用條播的方式進行播種育苗工作。在育苗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紅椎樹根系的菌根情況,若一年后幼苗枝葉茂盛時沒有菌根生長出來,說明培苗失敗。此外,紅椎不喜陽光直射,在培苗時應其強光照射的透光度低于20%,為紅椎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紅椎林的種植具有的商業價值,因其自身具有驅蚊性和耐腐性,吸引了很多開發商將紅椎林改造為避暑山莊和旅游勝地,給紅椎林種植地的人民群眾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因此,應加大對紅椎林育種和造林技術的研究,在紅椎林原有種植管理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發展紅椎樹附加產業并延長產業鏈,進一步提升種植戶的經濟收入,帶動地區經濟發展。